[汽車之家 精彩汽車生活] 對于車迷來說,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一段幸福難忘的時光,其間車壇誕生了一批針對賽事而生的量產(chǎn)車,有些延續(xù)至今,其中一些則已銷聲匿跡。
在當年的各項A組賽事中,誕生了不少性能優(yōu)異的賽車。福特Sierra RS Cosworth就是其中的佼佼者,1989年更是包攬了東望洋賽事的前三名,可見這款車的實力相當雄厚。
為了獲得A組賽事的參賽資格(賽車須量產(chǎn)5000輛),福特基于1983年推出的Sierra XR4i打造了Sierra RS Cosworth,實際產(chǎn)量為5545輛,巨大的后擾流板是這款車外觀最顯著的特征。
這款車采用前置后驅布局,搭載一臺Cosworth負責調(diào)校的2.0升直列四缸渦輪增壓發(fā)動機,最大功率206馬力,最大扭矩276N·m,0-100km/h加速時間6.8秒,最高時速240km/h。
寶馬計劃從1987年開始參加DTM A組賽事,參賽車輛須超過5000輛的產(chǎn)量,迫使寶馬必須基于現(xiàn)款車型開發(fā)性能車款,代號E30的3系被寶馬選中,一款經(jīng)典的性能車因賽事需求應運而生。
寶馬Motorsport GmbH承接了該項目,基于寶馬3系Coupe打造的第一代M3亮相于1985年法蘭克福車展。突出的翼子板和空氣套件讓它看起來賽味十足,當然也離不開3系底子好的因素。
第一代M3采用前置后驅布局,該車先后搭載過四個版本的2.3升S14直列四缸自然吸氣發(fā)動機,最大功率195馬力至215馬力。此后,寶馬還推出了包括Evo I、Evo II和Sport Evo等七種特別版車型。
1984年,奔馳推出了190(W201)系列中的運動型車190 E 2.3-16,此后被190 E 2.5-16所取代。為了參加競爭激烈的DTM賽事,奔馳在1989年基于前者打造了限量502輛的190 E 2.5-16 Evolution。
為了與寶馬M3相抗衡,奔馳在1990年推出了同樣限量502輛的190 E 2.5-16 Evolution II,整車配備了大量造型夸張的空氣套件,簡直就是輛街道版DTM賽車,當時售價高達4萬英鎊。
190 E 2.5-16 Evolution II搭載Cosworth調(diào)校的235馬力2.5升直列四缸發(fā)動機,最大扭矩245N·m,0-100km/h加速時間6.3秒,最高時速可達252km/h,如今則是收藏家眼中不可多得的珍品。
日產(chǎn)扛起了挑戰(zhàn)歐美對手的大旗,在代號C110的第二代GT-R沉寂了16年后,日產(chǎn)推出了代號BNR32的第三代GT-R。究其原因,是因為代號KHR31的GTS-R在A組賽事已無競爭力,又是因為A組。
在決心稱霸A組賽事的推動力下,誕生于1989年的GT-R相比此前的車型可謂是脫胎換骨。和之前Skyline強化版身份不同的是,R32 GT-R完全是針對A組賽事研發(fā)的一款“民用版”賽車。
首先這一代GT-R引入了HICAS 4WS四輪轉向系統(tǒng),使得車輛在激烈駕駛時的循跡性大幅提升,其搭載代號RB26DETT的280馬力2.6升直列六缸雙渦輪增壓發(fā)動機,鑄鐵缸體后期改裝潛力極大。
1989至1993年間,GT-R在日本房車錦標賽A組賽事中力壓群雄連續(xù)斬獲了29場比賽的勝利,其在歐洲賽事中也讓前面提到的三款賽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,“戰(zhàn)神”和“哥斯拉”一名由此傳開。
90年代是日系性能車的黃金期,本田大膽地將法拉利328視為假想敵,在1990年推出了同樣采用MR布局的NSX。本田為其傾注了大量F1賽車上使用的技術,并邀請F1冠軍車手塞納參與研發(fā)。
NSX當時售價為65000美元,如此高價也刷新了當時日本汽車工業(yè)史的新紀錄。NSX是本田第一款采用全鋁車身的車型,其搭載代號C30A的273馬力3.0升V6自然吸氣發(fā)動機,最大扭矩280N·m。
此后,本田推出了性能更強的NSX Type R,NSX在1997年2月進行了改款,動力系統(tǒng)被代號C32B的3.2升發(fā)動機所取代,最大功率提升至293馬力,原先標志性的跳燈改為固定式大燈。
NSX從2002年起一直活躍在Super GT500賽事中,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也曾嶄露頭角。2005年,本田迫于賽事規(guī)則限制(參賽車型產(chǎn)量須達到5輛),限量生產(chǎn)了5輛NSX-R GT,售價高達5000萬日元。
90年代同樣活躍在日本JGTC賽事(Super GT前身)上的還有豐田Supra,其中Tom's車隊的Supra賽車涂裝令人記憶猶新。Supra賽車出自TRD之手,搭載470馬力3S-G四缸渦輪增壓發(fā)動機,車重1100kg。
再來看看其量產(chǎn)版本,豐田在1993年5月推出了代號A80的第四代Supra,其設計頗具美式跑車風格。經(jīng)典的尾燈造型令人印象深刻,和NSX一樣,豐田此后也推出了半開蓬的Supra Targa車型。
Supra配備代號2JZ的3.0升直列六缸發(fā)動機,分為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兩個版本,其中2JZ-GE自然吸氣發(fā)動機最大功率225馬力,2JZ-GTE渦輪增壓發(fā)動機最大功率280馬力,同樣為鑄鐵缸體。
值得一提的是,北美市場銷售的頂配車型搭載3.0升雙渦輪增壓發(fā)動機,最大功率可達320馬力,最大扭矩427N·m。雖然動力強大,但其操控性并不出眾,因此有了“直路狂,彎路亡”的稱號。
在JGTC賽事同樣表現(xiàn)出眾的當然還有日產(chǎn)的GT-R(BNR34)了,當時其最大的競爭對手正是本田NSX和豐田Supra,當年在賽場上三家廠隊的廝殺格外激烈,GT-R曾多次問鼎冠軍寶座。
它的量產(chǎn)車型GT-R(R34)于1999年正式推出,其陽剛的造型堪稱GT-R史上最具力量感的一代,此代GT-R也是有史以來強化版本最多的一代,究其原因是日本在2003年實施了更為嚴格的排放法規(guī)。
GT-R(R34)同樣沿用那臺代號RB26DETT的2.6升直列六缸雙渦輪增壓發(fā)動機,迫于日本廠商間的“君子協(xié)定”,日產(chǎn)宣稱其最大功率為280馬力,然而經(jīng)過實測,其最大功率高達332馬力。
此代GT-R標配ATTESA E-TS Pro AWD四驅系統(tǒng),改裝潛力同樣巨大。2003年,日產(chǎn)宣布GT-R(R34)正式停產(chǎn),其最終產(chǎn)量鎖定在72629輛。2005年,GT-R再次出現(xiàn)在人們視線中并成為獨立車系。
下面我們轉戰(zhàn)到WRC賽場,80-90年代誕生了一大批被車迷們津津樂道的神車,藍旗亞Delta HF Integrale Evo就是其中之一,如果不是因為WRC賽事,藍旗亞Delta想必也不會在車壇擁有如此高的地位。
1979年,藍旗亞推出了代號831的Delta,這款車由Italdesign工作室的喬治亞羅負責設計,是款很不起眼的小車。1985年,藍旗亞基于Delta打造了Delta S4用于參加WRC B組賽事。
Delta的命運也因其在WRC賽場奪冠發(fā)生了改變,1986年,由于多次嚴重的事故,F(xiàn)IA取消了近乎瘋狂的B組賽事,藍旗亞將重心放在了A組賽事上,1987至1992年,藍旗亞共拿下了46個分站賽冠軍。
Delta HF Integrale Evo成為藍旗亞和車迷心中的英雄,其搭載210馬力2.0升直列四缸渦輪增壓發(fā)動機,最大扭矩300N·m。該車曾推出過眾多特別版,1992年之后,藍旗亞退出了WRC賽場。
90年代初,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用緊湊型車參加WRC賽事,1992年3月上市的Escort RS Cosworth正好解決了福特在此賽事的用車需求,這款車擁有與Sierra RS Cosworth相似的巨型擾流板。
這款車搭載由Cosworth負責調(diào)校的2.0升YBT型直列四缸渦輪增壓發(fā)動機,最大功率228馬力,最大扭矩310N·m,配備5速手動變速箱,0-100km/h加速時間5.8秒,最高時速237km/h。
上世紀80年代末,WRC賽場已成為日系廠商展現(xiàn)實力的舞臺。豐田也不例外,1988年起,豐田采用基于代號ST165的Celica Turbo 4WD打造而來的賽車參加WRC A組賽事。
一時間,Castrol涂裝的豐田Celica拉力賽車被車迷們所熟知,其量產(chǎn)車型Celica Turbo 4WD似乎天生就是拉力賽場的好胚子,2.0升3S-GTE四缸渦輪增壓發(fā)動機最大功率224馬力。
斯巴魯絕對是WRC賽場不可或缺的主力,1989年,斯巴魯就以基于獅打造的賽車參加WRC賽事,由于賽事規(guī)則的改變,斯巴魯也針對WRC賽事專門開發(fā)了代號GC的新車型——Impreza(翼豹)。
起初Impreza僅僅是輛搭載1.6升發(fā)動機的家用車,此后推出的代號GC8的Impreza WRX才是真正為WRC而生的量產(chǎn)車型。555車隊的出色表現(xiàn)更是讓車迷對這款藍色戰(zhàn)車倍加期待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22B STi。
為了慶祝斯巴魯連續(xù)三次獲得WRC冠軍,STi部門在1998年開發(fā)了售價高昂的首款高性能民用版車型Impreza 22B STi,EJ20發(fā)動機排量從2.0升提升到了2.2升,最大功率280馬力,產(chǎn)量僅有426輛(但車內(nèi)限量銘牌為400輛)。
哪里有翼豹,那必應就會出現(xiàn)Lancer Evolution的身影,尤其是WRC賽場。為了參加WRC賽事,三菱在1992年推出了基于Lancer打造并搭載Galant VR-4發(fā)動機的第一代Evolution(以下簡稱Evo)。
四驅系統(tǒng)從第一代Evo開始就已成為該車系的標配,代號4G63的一代名機經(jīng)過不斷進化,一直沿用到第九代Evo。在WRC賽場上,Impreza和Evo展開了激烈的競爭,三菱總體更占優(yōu)勢。
1998年推出的第五代Evo在車迷心中最為經(jīng)典,采用全新設計的造型,那臺2.0升四缸渦輪增壓發(fā)動機最大功率280馬力,最大扭矩373N·m。1998年,芬蘭車手Tommi Makinen為三菱贏得了WRC冠軍。
如今很多經(jīng)典性能車都經(jīng)歷了賽場的嚴苛考驗,有些車型專為賽事而生,有些因在賽場上的出色表現(xiàn)受到車迷認可,本篇我們僅為您簡要介紹部分80-90年代的經(jīng)典性能車。(圖/文 汽車之家 李昊鵬)